遠交近攻,海外布局里的“買買買”策略
在許多業(yè)界觀感中,對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跨境支付全球布局上,往往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共識:
支付寶全球鋪開買買買,微信支付一城一國推推推。
至于百度,動靜不大,人家現在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不是嗎!
但這種理解其實頗為表面化。盡管2017年,螞蟻金服在海外的買買買進入加速階段:1月,與全球第二大匯款公司MoneyGram(速匯金)達成協(xié)議,將以約8.8億美元對其進行并購;2月,螞蟻金服和菲律賓公司Ayala聯(lián)合投資隸屬于運營商GlobeTelecom的數字金融公司Mynt,向韓國Kakao Pay投資2億美元;3月阿里巴巴增持印度電子支付公司Paytm股權,成為其最大股東……
以資本整合的方式融入當地市場,使得支付寶的跨境支付覆蓋面急速增大,形成一種“全球同步上架”的觀感。早在去年雙十一前,全球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接入支付寶,并支持18種貨幣結算。而在雙十一期間,支付寶國際交易筆數同比增長了60%,全球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消費者用支付寶參與。
反之,以東南亞等周邊旅游目的地國為先導的微信支付,其國際空間目前還十分有限。截止4月初,微信支付共登陸12個國家和地區(qū),支持11個幣種直接結算。
但實質上,兩大平臺的路線并沒有多少差異,均是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即對亞太周邊市場,進行強勢地推;而對其他輻射能力較差、尚未成為中國游客主要目的地的國家和地區(qū),采取嘗試性合作、扶植當地平臺為主要推進方式。
如香港,作為內地用戶境外旅游的第一站,兩大平臺均派出了強大的地推團隊,有游客即反饋在香港主要購物地點,到處可見兩家平臺的團隊在強勢拉人頭。
這樣的場景,在日韓、東南亞均不鮮見。與此同時,在周邊“旅游勝地”,兩大平臺也采取了各種姿勢和某個“地頭蛇”進行合作,如前述在韓國,支付寶的合作方是做社交的Kakao,而在香港,則選擇與當地最大的電子收費系統(tǒng)八達通進行合作,兩個合作者的形態(tài)不同,但生態(tài)上都是當地最強的用戶人頭所在。微信支付則延續(xù)國內的開放策略,只做基礎的解決方案,將龐大的服務市場,留給更了解境外市場的第三方合作伙伴。
這樣的不同姿勢選擇,也同樣源自于兩個平臺自身定位上的差異:支付寶的勢力集中于線上,做跨境電商更容易形成黏性;微信支付沒有多少電商基因,做線下服務場景,以O2O的姿勢來尋找市場。
只是旅游場景多集中于線下,使得微信支付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而支付寶的全球布局則略顯浮躁。
不過,每一個支付場景上同時出現兩個平臺的接入口,未來將變成常態(tài),就如國內一般。
最后,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以各種姿勢切入之后,一個在國內已經出現多時的問題必然爆發(fā):還有什么更多的場景可以消費?
跳出工具化應用才能全球化
“找零”模式必然出現的發(fā)展瓶頸:通過互聯(lián)網打通消費鏈,可以擴大快速覆蓋,但也僅此而已。必須進一步開拓企業(yè)級的跨境支付市場才行。
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此不具備太多優(yōu)勢,只能依靠消費場景的擴展,讓中小企業(yè)和小業(yè)主們形成一定的黏性。
此外,據媒體報道,中國的應用程序存在遭到中國政府審查數據的可能性,這一點無法否認,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對此抵觸感很大。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亞太地區(qū)金融科技主管詹姆斯·勞埃德認為,“(電子結算在中國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者對個人數據保護的期待值較低。向海外移植并不容易”。
這同樣給予了想要通過至下而上的方式進入全球支付體系的國內第三方支付一個短時間內難以逾越的瓶頸,其實對于國內其他意圖進軍跨境支付的金融機構們,如何化解這一癥結,也是一道難題。
繼續(xù)在“零錢”和“找零”上挖掘場景,并且通過綁定各國“地頭蛇”們,專管支付業(yè)務,繞開隱私問題,亦是一個可行的路線。
或者可以這樣說,早前的快速拓展,除了拜消費升級和境外旅游所賜外,還因為國內跨境支付上過去的積弊和信息孤島等舊有原因所致,也使得BAT的跨境支付布局,能夠如其他O2O項目在國內快速破除傳統(tǒng)產業(yè)積弊一樣,實現“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效。
如何尋找更多的使用場景呢?最關鍵的不是開發(fā)更多的金融工具,如借貸;而是跳出境外支付這一工具化應用,在傳統(tǒng)線下交易和線上網購場景之外,構筑更多的內容,比如社交、個性化服務。
前者或許在推特和臉譜的包圍下,在各地已經形成的本地即時通訊應用如韓國Kakao、日本Line的圍剿下,只能采取合作的態(tài)勢,為其尋找和中國消費者、商家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形成資源互換;后者則可借助中國越來越多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氛圍,形成更多的個性化定制服務。
特別是在當下跨境支付主要是從國人錢袋子里掏錢給國外商戶為主流的形態(tài)下,將中國廠商、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產品,輸出到國外,形成真正的雙向跨境支付氛圍,這可成為下一階段,最有可能實現的場景內容。
只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那些境外的合作平臺們,更好的理解中國市場,并挖掘可供“外國友人”消費的內容才行。